3.1
氨甲环酸药理机制,半衰期,起效时间 人体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是一个相互制约系统,保持体内血液和内环境的稳定。纤溶系统由以下几个成分组成:纤溶酶,纤溶酶原,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抑制物。纤维蛋白溶解分为纤溶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降解2个阶段。纤溶酶原活化成纤溶酶后可以水解肽链上赖氨酸-精氨酸的连接部位,将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分子降解成多个可溶性的小肽片段而达到纤溶效果。氨甲环酸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赖氨酸类似物,化学名为对氨甲基环己烷甲酸,是一种抑制局部或全身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所致的各种出血的抗纤溶类药物,常用于普通外科、妇科等临床科室。氨甲环酸能与纤溶酶和纤溶酶原上的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使纤溶酶原的赖氨酸位点饱和, 抑制了纤溶酶原激活成具有活性的纤溶酶,减少纤维蛋白的分解。氨甲环酸在高浓度时还具有非竞争性抑制纤溶酶的作用,阻断含有赖氨酸残基的纤维蛋白与纤溶酶之间的结合, 纤维蛋白无法与纤溶酶结合,阻碍纤维蛋白的分解达到止血的效果
[3-4]。
Yamasaki等[5]认为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2 h内是出血的高峰期,随后出血量逐渐减少。Rajesparan 等[6]的研究发现关节置换后6 h左右人体的纤溶反应将达到峰值,术后24 h后会逐步降至术前水平,在关节置换后 24 h后人体开始对亢进的纤溶系统产生抑制作用,所以抑制术后早期24 h内亢进的纤溶反应,减少术后早期2 h内的高峰出血是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关键时间段。氨甲环酸的血清抗纤溶活力可维持七八小时,在组织内的抗纤溶活性达17 h,因此术前半小时静脉用药1次,加上关节囊术中注射一次足以抑制术后24 h早期亢进的纤溶反应,减少纤维蛋白的降解,控制和减少围手术期因纤溶系统激活而导致的失血增多[7-8],加上置换后早期夹管2 h可减少术后2 h高峰期内的出血。所以研究中采取置换前静脉用药1次,使氨甲环酸手术开始时在血液内就能迅速起作用,在血清里面的抗纤溶活性大概维持7 h,在手术结束后局部注射的氨甲环酸抗纤溶活性达17 h,在局部维持时间更长又能减少对全身纤溶系统的影响,夹管2 h的做法可使氨甲环酸在关节内充分起作用。
3.2 给药有效性及给药方式比较 对于氨甲环酸在关节置换中的给药方式,目前主要有静脉用药和局部用药两种方式。部分学者倾向使用局部用药。Wei等[9]在一个300例的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空白不使用组的3组对较中,认为关节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Xu等[10]在一项Meta分析中比较了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和未使用的组的一个多中心随机对照,发现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以明显降低全髋置换的输血率,而不增加血栓并发症的概率。也有学者倾向于静脉用药,North等[11]在一项随机双盲的139例的患者中比较了静脉和局部注射氨甲环酸的对照试验中,发现静脉和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均有利于减少围手术期失血,但他更推荐静脉用药,静脉用药更方便。近一两年也有学者认为静脉联合局部用药优于单纯静脉用药或者单纯局部用药。Jain等[12]比较了119例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中,随机分为2组,一组是单纯静脉用药,术后3,6 h用药;一组是静脉联合关节内注射用药,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总失血量、输血率、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更低。Lin等[13]在120例的全膝置换患者中随机分成了单纯关节内局部用氨甲环酸组,静脉联合关节内注射用药组,空白对照组3组,发现静脉联合关节内注射用药组失血量最低。
此次研究中用法是静脉联合局部用药,作者认为静脉用药可以在手术开始早期便可以药物起效,局部注射药物在局部起抗纤溶时间更长,抗纤溶活性可达17 h,而不增加药物对全身的影响,研究中发现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失血量,输血率较未使用药物组总失血量更少,置换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下降程度比单纯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更少。置换后需要输血病例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31例)为3例,对照组(34例)为9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输血例数上单纯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的比例(9/34×100%=26.4%)高于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3/31×100%=9.7%),在输血量上单纯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输血9例输血量为(377±210) mL,高于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输血4例输血量为(250±100) mL。统计学上没有差异考虑本组研究病例数较少,均未初次全髋关节置换,非翻修病例,总体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创伤相对较小,本身术后需要输血的病例不多。
3.3 氨甲环酸的安全性讨论 由于氨甲环酸是抗纤溶作用,所以部分人可能存在疑虑,使用氨甲环酸这类抗纤溶药物是否会增加术后血栓形成风险。体内的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是两套独立的系统,氨甲环酸在药理机制上只是增加抗纤溶作用,并不增加纤维蛋白的形成,并不能促进新血栓形成[14]。氨甲环酸的半衰期约为3.1 h,在人体内经肾脏代谢,若静脉注射10 mg/kg,1 h后约有30%的氨甲环酸被排泄,3 h后约有55%的氨甲环酸被排泄,24 h后大约有90%的氨甲环酸已由肾脏排 出[15],不用担心其在体内蓄积。研究中的全身使用氨甲环酸仅术前半小时静脉使用10 mg/kg,置换后24 h基本已清除,不用担心氨甲环酸对全身系统的影响。
Brown等[16]发表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氨甲环酸并不增加心脏外科术后卒中、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Irisson等[17]报道,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与不使用氨甲环酸的对照组相比并不会增加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2012年Sukeik等[18]发表于JBJS的系统评价也证实了氨甲环酸于初次单髋置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他指出使用氨甲环酸发生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概率无统计学差异。Lin等[19]进行了一项综述回顾认为氨甲环酸在骨科手术,如髋、膝关节置换,脊柱手术具有安全,有效,高效价比的优势。血栓事件,特别是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与健康人比较并无明显不同。使用的方法和剂量也不影响并发症的发生率。氨甲环酸能显著减少出血,输血率,输血量和住院开支。Kim等[20-22]的研究也支持氨甲环酸能减少出血和输血率,而不增加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其他并发症。
回顾本组研究,两组均未发生大的下肢深静脉血栓,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肌间隔血栓发生的概率(1/31×100%=3.22%)与单纯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2/34×100%=5.89%)比较并无统计学差异(P > 0.05),置换后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并无明显差异(P > 0.05)。出现血肌间隔血栓的病例术后主诉有小腿的胀痛,予消肿,常规术后抗凝,局部使用外用非类固醇消炎药后小腿肿痛均逐步消退,对患者的术后康复影响小。
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含量不大,仅为单中心研究,随访终点仅止于患者出院时,对于患者出院后是否发生新的血栓事件的随访存在不足的缺陷。2组间病例的手术难度存在差异,对于关节挛缩的病例术中髋关节周围组织松解可能对术后关节周围出血,术后引流量的变化存在影响。研究仅局限于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和单纯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组的比较,下一步研究应增加联合应用氨甲环酸组和单纯静脉用药,单纯局部用药组的组间比较。